從史前走進歷史

語音導覽

播放進度

史前時期是指沒有文字紀錄的年代,史前人們用口語流傳的方式,把過去發生的事一代傳一代地說給後代子孫聽。當文字記錄開始出現,就是所謂的歷史時期。

1603年,明朝的陳第(耳東陳,第一的第)在《東番記》(東邊的東,番邦的番,記載的記)裡面留下最早關於臺灣風俗的紀錄。讓臺灣走進了漢人的歷史時期。後來西方人來到臺灣所留下的日誌、文獻或是圖像,紀錄了當時臺灣人群的生活樣貌,讓臺灣走上世界的舞台。

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時代,臺灣本來就已經存在許多部落,隨著世界貿易運作,島內、島外的人群有更多往來和商品的流通。

在漢人還沒有移民到臺灣拓荒開墾以前,臺灣西南部的臺南平原有很多不同的社群。在南科園區發掘的西拉雅族舊社遺址裡,考古學者從出土的文物發現,歷史時期的西拉雅族,和鐵器時期位於高雄和嘉南平原一帶的蔦松文化可能有密切關聯。

另外,考古學者也從遺址出現的物件,例如:煙斗、青花瓷以及銅錢等等,了解當時的社群受漢人文化的影響,以及和島外文化交流的情形。

事實上,同一個時期全臺灣的史前遺址,遍布著漢人輸入、比較堅硬的硬陶器和瓷器,顯示漢人文化後來成為平原地區的強勢文化,所輸入的陶瓷器,也可能影響了原住民製作陶器的傳統。

考古學者透過比對考古遺址留存下來的文物及歷史文獻,試著了解臺灣從史前時期走進歷史時期的轉變,思考早期原住民族如何面對和回應外來文化衝擊的過程。

最後,在這個展覽室的中央有一個臺灣島造形的平台。平時,觀眾可以坐在上面休息,但每隔一段時間,這個平台會變成多媒體劇場,呈現一段3分鐘的動畫投影。快節奏的畫面濃縮了臺灣史前史廳6個展覽室的內容精華,呈現出臺灣島這塊土地上三萬年來流動的人群,為臺灣島帶來各階段精彩的生命力,是臺灣史前史廳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