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進度
第六個展覽室是臺灣史前史廳的最後一個單元,介紹大約500年前臺灣史前人們的生活。這個階段大約有一百年,在這之後,臺灣就進入了歷史時期。
宜蘭礁溪鄉得子口溪旁邊的淇武蘭部落,可能在一千多年前就住在礁溪地區。淇武蘭的名稱是噶瑪蘭語,這個部落在五百年前已經發展成比較大的聚落,也是當時臺灣東北部的貿易集散中心。
淇武蘭的聚落由許多南北走向的住屋並排形成。每間住屋長約8公尺,寬約4公尺。聚落裡面的步道表面鋪著排列整齊的大石頭。墓葬的區域和居住的區域混在一起,沒有明顯的分界。
當時的人常在木器或木板上雕刻可以識別族群的圖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人像,頭上都頂著比身體還要高的頭冠,被稱為高冠人像。這樣的人形雕像,不但代表了藝術上的表現,也可能和人們的思想信仰有關係。我們也會在同時期陶土製作的煙斗上,看到類似的人形紋飾。
展示區裡簡單陳列了從淇武蘭遺址發現的文物,除了陶罐,還有金飾、煙斗、大刀和瑪瑙珠等等,顯示當時生活對裝飾和娛樂的重視。
此外,現場也用前後錯落的造形層板來表現淇武蘭部落代表性的風貌:畫了一個男人的造形層板上,男人嘴裡叼著陶製煙斗、胸前戴著金絲纏繞成的彎月形裝飾,另一個造形層板畫著淇武蘭部落的「干欄式家屋」,是一種地板用柱子架高的房子。旁邊的樹木造形層板象徵周邊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