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的陶器紋飾

語音導覽

播放進度

大約兩千多年前,隨著新物資和新技術進入臺灣島,臺灣史前人使用的器具出現了金屬和玻璃等過去沒有的材質,開始進入鐵器時代。原本使用的陶器還是很興盛,只是陶器的外形和裝飾花紋有了轉變。展覽室裡使用一整面牆的展示櫃來呈現。

臺東太麻里的舊香蘭遺址(新舊的舊,芳香的香,蘭花的蘭),他們的陶器紋飾在這個時期非常有代表性。展示櫃中間的區域有幾塊長寬大約都在10公分左右的灰黑色陶器破片,上面有一排排橫向的「帶狀印紋」。這是用有圖案的印章,反覆在陶器外表壓印,而在陶器上形成一圈像腰帶的裝飾紋路。

而且,這些印紋的款式豐富,有些是由點和線組合的抽象花紋,也有表現具體圖像的花紋,例如:畫出人臉五官的人形紋,小狗、猴子等動物形狀的獸形紋,或是表現蛇類彎曲身體的蛇形紋等等。

陶器是一種文化特徵,表面的紋飾通常流傳很久,而且不容易改變。所以考古學者還可以從陶器紋飾的變化,推測史前文化流傳和變遷的情形。

舊香蘭的陶器表面還有一種立體的蛇形紋飾。是用額外的陶土貼在陶器表面的蛇紋裝飾。展示櫃裡面有一件寬9公分高7公分的陶碗破片,表面就有一個凸出的蛇紋,蛇的頭部朝上方昂起,身體盤捲成一團;長5公分寬3公分,浮凸的厚度有0.5公分。這種立體造形的特徵,讓人聯想到排灣族的陶壺上面類似的百步蛇紋飾,因為百步蛇和太陽是排灣族象徵尊貴的兩大圖騰,考古學者於是推測舊香蘭遺址和排灣族的原住民文化可能有直接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