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遺址的史前聚落

語音導覽

播放進度

距離現在三千五百年前,生活在卑南遺址的人群發展出嚴謹規劃的大規模聚落,聚落裡的房屋緊密相鄰,以東北到西南的方向排列。

他們可能從幾公里外的中央山脈運來大塊的石板,當作住家房屋的基礎結構,再用竹子和木頭搭建牆壁、用茅草蓋屋頂。住屋的前面到後方有不同的空間設計。屋子後面的砌石牆(堆砌的砌、石頭的石、牆壁的牆)上有用石頭整齊堆砌成的圓洞,叫做砌石圈,考古學家推測是儲存食物的地方。

卑南遺址的人們使用石板做棺材,即使夭折的小孩也有量身打造的石板棺。目前卑南遺址出土超過2千具石板棺,可以確認當時人口眾多。石板棺的分布配合聚落規劃的方位,遺體的腳都朝向遠方的都蘭山。

此外,卑南遺址的人群靠農業和狩獵過著豐裕的生活。大型石板棺裡豐富的陪葬品,能推測當時的人們從一百多公里外取得玉石,用來製作各種精美的裝飾品和工具。

現場的展示區可以分前中後三段:

前段的展示區是擬真的黃土地模型。地面中央的洞穴放了一具石板棺,裡面的遺體模型雙腳朝向都蘭山。4個真人尺寸的人像,有的正搬動石板,也有人拿著石板正要蓋上。另外有祭司帶著2位家屬站在旁邊進行儀式。左邊牆壁畫著都蘭山的遠景。

中段的展示區是長方形的砌石牆模型,高度大約到成人胸口,上面有一個模擬石頭堆砌、直徑接近1公尺的砌石圈(堆砌的砌、石頭的石、圓圈的圈)。這裡有斜坡道讓觀眾走到比較高的位置觀察砌石圈和石板棺。

後方的區域模擬卑南遺址發掘出來的樣貌,地面鋪著平整的石板,上面放了石梯和石槽的文物。表示卑南遺址的人們也使用大型岩塊製作生活物件。此外,後方區域的右側,還有一件豎立在地面、露出地表3公尺多的石柱模型,上端有個圓洞破裂後形成像彎月的缺口,大家叫它「月形石柱」,是卑南遺址具有代表性的地標。卑南遺址是臺灣規模最大、聚落型態完整的史前遺址。史前館的卑南遺址公園裡,有更詳盡的展示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