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東部的紅陶

語音導覽

播放進度

大約三千年前,臺灣東部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晚期。不同區域的人們發展各式各樣的石器,像石頭做的刀、鐮刀、弓箭的箭頭,或者把巨大的石塊用在蓋房子或祭祀,像卑南聚落則是用石板拼成棺材,叫做石板棺。

這個時期,陶器仍然是生活必須品。臺灣西部當時開始流行黑陶,東部則仍然以傳統的紅陶為主。只是裝飾的方式發展為在素面塗抹紅彩,日常生活和祭祀陪葬使用的陶器造形也發展出多元的風格。

展覽室裡,兩個大型展示櫃陳列了幾十件這個時期東部不同遺址發現的紅陶文物。有些是比手掌還小、造形可愛的陶偶、陶笛,有些是瓶、罐、杯、碗、缽、勺子、蓋子等器物,有些器具還加上動物造形的把手。

展示櫃裡還有好多個雙豎把圈足罐,這是一種兩側有把手的陶罐,底部和我們日常用的碗盤一樣,有一圈突出的圈足(圓圈的圈,手足的足,就是器皿的腳)。這種陶器當時在臺灣東部很流行,花東地區的北邊、中段及南邊的遺址都能看到它,只是各地使用和製作的方式有些不同。所以展示櫃裡這些雙豎把圈足罐的外型尺寸有點不一樣,高度從10幾公分到30公分都有。顯示這時期人們的移動能力很高,所以文化上會互相影響,但又有各自獨特的創新特色。

例如花東地區北邊和中段的人們,在日常生活會使用雙豎把圈足罐,但是花東地區南邊的人卻把它當作陪葬品。所以展示廳現場卑南遺址造景的石板棺裡也有雙豎把圈足罐。

在尺寸上,花東地區中段的雙豎把圈足罐常常把圈足做得比較高,而花東地區南邊陶罐的尺寸則像是中段款式的縮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