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的風俗和住家

語音導覽

播放進度

這一個展示區有壁畫和擬真的場景,呈現新石器時代晚期,在臺灣西南部的史前聚落。

寬度將近十公尺的壁畫裡,大大地畫出三間竹子蓋成的茅草屋,屋子後面是枝葉茂密的樹林。這些住屋特別的地方,是它們蓋在用竹竿架高的平台上,進出要靠梯子上下。這種地板用柱子架高的房子,叫「干欄式建築」。

這樣的建築通常出現在氣候潮溼多雨的熱帶地區。高架地板,可以避免大雨淹水,保持通風乾燥,也能減少老鼠危害。考古學者發現臺灣西南部的遺址有許多柱子腐化以後留下的坑洞,而且分布密集,因此推斷當時的聚落是干欄式建築,屋子彼此之間的距離很近,而且是一排一排的,以東西向的方式排列。

當時臺灣西南平原像這樣的聚落,多數會在東西向的住屋周圍,挖出南北向的土坑來埋葬死去的人。這顯示當時的史前人和死者有密切的關係和情感。死者被埋葬的時候,除了頭朝北方,身體會被擺成臉部朝下、軀體平直趴臥、兩手擺放身體兩側,被稱為「俯身葬」(俯臥著身體被埋葬的姿勢)。兩歲以下夭折的嬰兒,多數是把遺體放進陶甕,再用陶片或陶盆蓋住甕口,或是用兩個弧形的大陶片上下相扣合,而將遺體放在中間等等的形式埋葬。

展覽現場的住屋壁畫前面,連著一大塊住屋旁邊的土地模型,大約是5公尺長、3公尺寬、膝蓋的高度。靠近觀眾的位置,有兩個長方形的墓穴,裡面各有一具俯身葬的人骨模型,其中一具沒有頭骨,反映當時還有把人殺死後砍下頭顱的行為。土地模型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個直徑大約六、七十公分的圓形墓穴,裡面是甕棺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