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西部的黑陶

語音導覽

播放進度

距離現在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灰黑色的陶器逐漸成為臺灣西部的新潮流。史前人們在燒製傳統紅陶的最後階段加上溼的材料、蓋起來悶燒,讓陶土裡面含鐵的成分變黑,於是燒出了黑陶。製作黑陶的流程比紅陶多,也需要比較精密的控制。

考古學家在臺灣西部地區找到許多黑陶,範圍涵蓋中部和南部的海邊、平原、臺地、丘陵等等,除了可以看出當時史前人們居住的環境很多元,也能推測黑陶受到西部人們的喜愛,所以製作技術流傳到許多地方。

黑陶工藝在兩千五百年前達到巔峰。這種灰黑色的陶器多半是素面的,有些表面還會磨得發亮。

早期的黑陶在燒製以前,工匠會在上方的口部和頸部加上花紋裝飾。有些紋飾用比較硬的材料像蓋印章一樣在陶土表面壓印,例如用竹籤戳點、用植物的莖桿壓小圓圈、用貝殼表面壓印花紋。有些紋飾則是用比較尖銳的東西,例如像梳子一樣整排尖齒的工具,在陶土表面刻劃出許多線條。

展示櫃裡陳列了幾十片黑陶的破片讓我們觀察。這些破片都不大,長寬都在10公分以內,厚度大約1公分。最小的陶片像一枚50元硬幣,最大的也不過是成人的半個手掌心。

製作陶器的工匠運用巧思組合花紋,在黑陶表面形成華麗繁複的紋飾。例如,展示櫃裡有一塊5、6公分見方的黑陶破片,上面用0.5公分大小的貝殼壓印出三排橫向的花紋。再用直徑0.1公分、很細小的圓圈印模,在貝殼紋飾之間壓出兩排寬約1公分的鎖鍊形紋飾。

展覽室的牆面上,有幾個用3D列印仿製的黑陶破片,尺寸和展示文物一樣大,也有放大的黑陶紋飾圖案,讓視力不佳的朋友和所有人透過觸摸和近距離的觀察,感受黑陶表面精緻的花紋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