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設計的磨製石器

語音導覽

播放進度

在第三個展覽室,介紹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史前文化。這個時期大約在三千五百到二千年前。當時有一群史前人住在臺北的圓山,這個考古遺址叫做圓山遺址。

圓山遺址的石器很特殊。他們先敲打和撞擊石頭,再研磨、修整出可以綁在木柄上使用的造形,提高實用性與功能性。

例如展示櫃裡一個圓山遺址的有段石錛(有沒有的有,段落的段,石頭的石,錛,是奔跑的奔加上金字邊,是用來刨削木頭的工具)。它是一塊黑色、接近四邊形、扁平的石器,長5.6公分、寬4.3公分、厚度1.9公分,比儲值卡片小一點,和手指的厚度差不多。顧名思義,這個有段石錛有分段的設計。石錛的背面,從中央橫著分成上下兩段,上半段被磨得比下半段小一點,可以用繩子綁在木柄上,増加揮動操作的力度;拿來削木頭的下半段,背面被研磨成上大下小的銳利刀鋒。整件石器被細細打磨,看起來圓潤光亮。

展示櫃裡還有一塊同樣來自圓山遺址、做工精緻的有肩石斧。這塊有肩石斧是土黃色的,大概有成人手掌的一半大。它包括兩個部份:綁在木頭上的手柄和斧頭。因為從手柄連接到斧頭的造形,好像人類脖子兩側到雙肩的線條,所以叫做有肩石斧。全長10.3公分,厚度1公分,上半截的手柄寬5公分,下半截的斧頭接近方形,寬約8公分,刀口是彎彎的弧線。有學者認為這是拿來劈砍東西的工具,也有學者推測可能是用來挖土的鋤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