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早的陶器:繩紋陶

語音導覽

播放進度

史前人用陶器盛裝食物、也用陶器裝祭品來祭祀神靈,或把陶器當作陪葬品。六千年前,居住在大坌坑的史前人是最早帶著陶器製作技術來到臺灣的,他們對臺灣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製作工藝,有深遠的影響。(大坌坑位在淡水河口的觀音山麓。大小的大,坌是分開的開的分,下面加上一個土,坑洞的坑。)

當時製作陶器的技術比較原始,燒製的溫度比較低,做出來的陶器比較粗糙,從比較淺的橘紅色到深褐的顏色都有。而這個時期陶器最重要的裝飾特徵,是表面的裝飾紋路:陶器的開口附近,會用尖銳的工具劃出直線、折線和交叉形狀的線條;而陶器的肩部以下,則會用纏繞著繩索的木棍或拍板,透過在表面滾動或拍壓產生紋路。這種陶器叫做「繩紋陶」。

因為年代久遠,考古學家沒有找到幾千年前的繩索,卻可以從繩紋陶表面的紋路,推論當時的人們已經能用植物的纖維編織繩索和用具。

在繩紋陶的展示櫃裡,有許多修補過的陶器,最上面一排的三件陶器中,有一個外觀完整的繩紋陶罐。它的造形渾圓,尺寸比一個排球還小。高度是16公分,腹部直徑17公分,頂端有大大的圓形開口和一段短短的口緣。陶罐的頸部以下、一直到陶罐底部,印滿細密的繩紋,平均每公分有4條紋路。這個陶罐是在卑南遺址出土的,外觀只有一點裂縫,是非常少見完整的繩紋陶罐。年代大概距離現在五千到四千五百年,可能是用來裝食物的容器,也可能是陪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