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

陶罐是史前人類生活的必需品,幾乎每個文化的族群都會自己製作符合自己所需的陶罐,因此考古學家常使用陶罐的特徵進行文化的分類以及年代的判斷。在卑南遺址生活的人群,從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到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富山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卑南文化,以至於進入鐵器時代的三和文化都會生產製作具有明顯文化特徵的陶罐。例如大坌坑文化的陶罐小巧厚重,外表除了以繩紋裝飾外,也會以劃紋裝飾器身上半部,部分陶罐會接圈足但沒有把手。富山文化的陶罐開始變大,已經會產生腹徑約30公分的陶器。陶器外表仍會裝是繩紋但比例已經不高。小型陶器已出現把手的雛形,但大型陶罐仍不接把手,侈口圓腹罐是主要器形。卑南文化的陶罐以素面為主,繩紋已完全消失,陶罐的器行有相當多的變化,接把手及圈足的陶器大量出現,雙橫把圓腹罐及雙豎打圈足罐成為這文化的典型器物。陶罐的功能性區分也相當明顯,大型的生活陶罐不用來陪葬,只有小型陶罐會出現在墓葬內。三和文化階段陶罐明顯趨於小型,器形也產生明顯變化,卑南文化的陶器特徵已完全被改變,橋狀把手已不再出現,橫把罐的把手變成三角把,豎把罐的造型已不復見。陶器外表開始出現帶狀印紋,和三角把的造型組合成三和文化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