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管

這種形狀像細竹管的器物在台灣主要出現在卑南遺址,其他遺址或有發現但都只零星出土幾件,不像卑南遺址的石板棺墓葬內動則數十件出土。卑南遺址的玉管主要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墓葬內,且多數出現在大型的複體葬棺內。但其出土的狀態多因當時的埋葬行為而被擾亂,少見完整保存在原始埋葬位置的標本,因此這類器物的功能尚未有定論。只是從出土位置推測其可能是人體胸前的裝飾物。

卑南遺址出土的玉管有方管及圓管兩種類型,標本有長短粗細的變化,其中標本最長可達28公分,最短的約10公分上下。圓管及方管的直徑大多分布在22mm至20mm。這類器物雖然在棺內已被打亂而不知與人體之間的關係,但從部分製作較精細的標本可判斷,玉管會以成組的形態出現,通常會以5支或3支長短相當的玉管為一組,5支一組的標本較常見,其中較講究的是5支玉管使用同一塊材料製成的組合。

玉管的製作方法應該是先把玉材磨成棒狀或柱狀後再進行中心鑽孔,穿孔的方法都採兩端對穿的工法,因此目前所知鑽孔技術最深可達14公分,這是以現代工具製作都是高困難度的工程,在沒有金屬工具的石器時代應該會使用很長的時間,耗費很大的精力才能製成一件器物,因此可想見在史前時代這類標本的珍貴性。

玉管的製作可能需要高端技術,且耗時耗力,所以卑南文化人可能採權宜策略,例如使用材質較軟滑石製作,或者以兩端鑽孔的玉棒代替玉管。不過不論是否真的採取這項策略,玉管及玉棒在卑南文化晚期已幾乎消失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