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人類的偉大發明,也是當時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器物。史前人類以隨處可見的泥土加水凝結後捏塑成形,然後以火燒結成耐久的器物。因為材料普遍且製法容易,因此很快發展成為人類普遍的工藝,不過也因為各地人類生活方式的差異,不同的人群會製作材質、型態不同的器物。在卑南遺址人類使用陶土燒製的器物包括日常生活用的煮食、儲水、儲物、釀酒等陶容器,紡紗用的陶紡輪、裝身用的陶環、陶珠等器物。出土標本顯示,陶容器是卑南遺址主要的陶製品。這類器物從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便開始製作,但隨著時間器物製作的數量,型制的大小以及外表形狀都產生很大的變化。例如繩紋陶時代陶器外表會裝飾繩紋,器身不接把手,到了卑南文化階段,陶器外表變成素面無紋,器身上也會大量接著把手。陶容器的製作風格在台灣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約3000年前)已完全形成地方化,典型的例子是在嘉南平原開始出現陶器器身上不接把手及圈足的黑陶,而東部卑南文化仍燒製外表鮮紅,器身高比例皆把手與圈足的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