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剖面剝牆

眼前這一片地層剖面是1993年從目前國定遺址範圍內的一處盜掘坑內剝取下來的真實地層現象。牆面長000cm,寬000cm。其剝取的方法是在盜掘坑的裸露斷面上糊上FRP,讓塑料黏住地層表面的堆積土、礫石、文化遺物等現象後,慢慢以人工將牆面切割後剝離,然後再將這些粘著地層現象的FRP板內外翻轉,重新組合在展示牆上。因此當我們觀賞這面剝牆時需要能想像是從牆內往外看的角度。

這面剝牆上所呈現的是卑南遺址局部的地層堆積現象。牆上出現3個堆積層現象,最上層是表土層,厚約00cm,地層中所堆積的是從西側卑南山被侵蝕下來的沖積物。因為距離卑南山麓上有一點距離,所以沖積物是細緻的土層及小礫石,沒有大型的石塊堆積其中。在牆面上出現的大礫石是近代農田田埂上的砌石。在表土層下是一層堆滿史前陶片的堆積層,是史前人類生活過程所形成的堆積,考古學通常稱之為文化層。這個層位在剝牆上有00cm厚,在卑南遺址是屬於較薄的堆積層,顯示在這區塊人類生活的時間不是很長。

在文化層底下出現的是大小礫石密集分布的堆積層。在自然的環境下這地層本應是卑南大溪的古河床的沖積礫石層,本應是可以看到礫石自然堆積次序的現象,但剝牆上的礫石分布雜亂而無序,明顯是受到擾亂的現象。其形成的背後因素明顯和卑南遺址的石板棺墓葬埋葬行為相關。礫石層中出現的石板棺墓葬清楚的說明這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