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進度
展覽室中央搭建了兩個相鄰的雜貨店場景,每個店面寬約4公尺、高3公尺。其中一個店面亮著紅色的燈箱招牌,是在臺灣的東南亞雜貨店。另一間雜貨店外牆漆著亮麗的粉紅色,牆面中央開了一扇窗,窗檯向外伸出一塊木板當作櫃檯,這是大洋洲雜貨店的外觀。
臺灣的東南亞雜貨店場景裡,架上擺放著從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等地進口的香料、食品和生活用品等。這些商品進口到台灣,慰藉來自東南亞、身處異地人們的鄉愁,也說明了當代南島族群人和物的移動。
觀眾繞到場景的背面,可以仔細瀏覽雜貨店的商品。貨架上陳列了許多含有棕櫚油或是糖的商品,例如我們吃的餅乾、巧克力,每天都用的牙膏、肥皂和洗髮精等等。
當代南島世界對外輸出的原物料包括魚、棕櫚油、橡膠、木材及石油等等。跨國企業進口這些原物料製成商品,再輸入南島地區販賣。
大洋洲的島民因為吃了太多進口的高糖飲料、高澱粉食物、高鹽和高油脂的罐頭及食品,造成肥胖、糖尿病等文明疾病,也改變了當地社會對身體和審美的文化觀感。
南島輸出的原料,支撐了現代生活的面貌,但是這些低價生產的原料背後,往往是剝削勞工、剝奪土地,造成貧富不均、霧霾汙染和生態浩劫的代價。
雜貨店場景的背面,有一部老式的電視機,它能感應觀眾選擇的貨品,播放對應影片,讓我們更進一步的認識到,我們每天經常接觸的商品,他們的原料從何而來、如何生產、以及造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