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電鐵絲網

語音導覽

播放進度

在第三間展覽室,單元的主題是邊界(邊緣的邊,界限的界)。展覽室的中央有一道約2公尺高的玻璃牆,彷彿把展覽室分成左右兩邊。裡面是一種阻擋通行的通電鐵絲網。幾根木頭柱子上面,有一顆顆拳頭大的白色陶瓷礙子固定鐵絲,礙子,是障礙的礙,椅子的子。有它出現的地方,表示有電流通過。

這種通電的鐵絲網,是20世紀初日本政府為了圍堵臺灣山區原住民而設置的。

事實上,從18世紀清代開始,漢人就用溪溝或水圳來劃分和原住民之間的界線,沒有自然界線的地方,就用人工挖溝渠和用土堆矮牆的方式劃線。嚴格禁止人員越界。土堆的矮牆很厚實,像牛躺在地上,所以叫土牛,溝渠則叫做土牛溝。然而這些邊界區域的衝突不斷,因此19世紀清朝和日本政府為了加強管理,設置許多有專人看守的隘口(狹隘的隘,口腔的口)。隘口是狹窄的通道口,專門看守的人叫做隘丁或隘勇(隘口的隘,勇士的勇),因此形成了隘勇線。後來日本政府將邊界的管理交給警察處理,增設通電鐵絲網、探照燈和地雷,來壓制山區原住民,並把隘勇線改名叫警備線。

漢人來到臺灣開墾,侵入原住民的生活空間,造成兩邊衝突。為了保護和區隔,外來政權設置界線,起初是想要保護其中一邊的移民,卻限制了另一邊的原住民。

而隨著界線名稱從土牛溝、隘勇線,變成警備線,外來政權的統治範圍也逐漸向山區推進,用來奪取和管理山區原住民的資源。

這個案例說明了邊界有保護、區隔的特質,而且可能會隨著一方的勢力擴張而移動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