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魚筌(輔具)

語音導覽

播放進度

在第二間展覽室,有兩個很大的展示櫃幾乎佔滿一整面牆,裡面陳列的文物,呈現分佈在高山、丘陵、平原、海岸、潮間帶、海洋這些不同生態環境中的南島族群,各自因應自然環境發展出靠山吃山 靠海吃海的生活方式。

例如,阿美族人會用自然的素材在溪水裡搭建巴拉告(Palakaw)。巴拉告的意思是「讓魚棲息的池塘」,它是阿美族人蓋給魚蝦住的三層公寓:底層中空的竹筒住著鰻魚、鱔魚這種喜歡待在水底的魚類;中層一捆捆的樹枝住著小魚、小蝦、小螃蟹,最上層用細的竹枝和檳榔葉擋陽光,給大一點的魚住。

想吃溪邊小魚蝦的時候,阿美族人會用魚筌來捕捉。魚筌,魚蝦的魚,筌是完全的全加上竹字頭;魚筌是用黃藤和竹子編織的捕魚器具,外觀類似一個2、30公分高的漏斗;上下兩端一小一大。小的一端有蓋子,大的一端則是讓魚蝦游進去的開口,這裡有另一個喇叭形的特殊設計。

阿美族人把魚筌蓋好蓋子,順著水的流向放進溪流裡,魚蝦從大的開口游進去,太小的魚蝦會從魚筌的縫隙跑出來,大一點的魚蝦則受魚筌形狀的限制,被留下來。

阿美族人的原則是吃多少、捕多少,只要為魚蝦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就有吃不完的魚蝦。南島族群這種和環境共存共榮的知識和觀念,是我們人類永續發展的重要啟示。

展覽室裡面,有一個展示枱陳列了阿美族魚筌的輔助教具。它的外觀模仿實際的魚筌,直徑約20公分、高30公分,上下兩端都可以打開來觀察。只是為了方便操作體驗,這個魚筌輔具不是用黃藤和竹子編織,而是用耐久的塑膠材料替代。它的縫隙比較細密,專門用來捉溪蝦、溪哥魚等等比手指還小的魚蝦。